中高齡專區

善用「高年級工作者」優勢,讓銀髮就業與雇主利益雙贏

2024/05/22
企業如何善用中高齡員工的特質和經驗,提供更友善的工作環境呢?獨立評論@天下 專欄作家、通用設計工作室創辦人余虹儀分享她的經驗與看法。

近幾年常受邀分享「促進中高齡就業」的相關主題,對象包括了政府就業輔導相關單位的人員、企業雇主和人資主管,或是人力銀行的員工。除了強調社會很需要中高齡勞動力的協助、表達中高齡員工的價值與需求,還必須提供一些務實的方法或策略。

在媒合面試時,有些中高齡者會詢問「應該不會讓我們去做太吃力的工作吧?」「太需要體力的,那我們是沒有辦法」,但就職之後要做什麼,畢竟還是得顧及雇主及職務的需求。

中高齡者無法做體力活,不代表無法勝任工作

未來年輕勞動力人口的比例只會越來越少,可是需要體能的工作還是得有人來做。也許將來會發明出更多機器人來負責這些工作吧!但在這之前,還是很需要中高齡勞動力支援。在這種情況下,「職務再設計」就很重要了。

中高齡工作者無法做體力活,並不代表無法勝任工作。也許可以將職務內容改為使用推車、操作推高機或機械手臂來輔助完成。如果比較消耗體能的工作,每天每人要執行一小時,那單靠一位中高齡員工可能無法獨立辦到,不如乾脆改由兩位員工早晚各花一小時一起來做。

善用中高齡員工的特質與經驗

提到中高齡員工的優勢,很多人可能會想到經驗豐富或技術純熟。但另一方面,中高齡者的反應能力、速度、思考靈活度,可能就比不上年輕人。那麼,何不讓中高齡員工傳承經驗與技術,訓練經驗值較低的員工快速上手、避免錯誤?如製造業、餐飲業都很需要這樣的教學,公司能省去大量的訓練成本與時間,年輕員工遇到比較棘手的狀況時,也能有高手指點而降低風險。

同樣地,在進行工作媒合的時候,必須善用中高齡員工的優勢,才能展現工作效率與品質。例如,天還沒亮就得工作的早餐店、菜市場,或是輪班制的特早班或早班,很符合中高齡者的生理時鐘。另外,有些跨國公司很需要具備不同觀點與文化的人才,若有多元、共融的工作成員與氛圍,一定會有所幫助。若是從事樂齡服務、研發銀髮商品的企業,就更需要中高齡員工了。


早餐店的工作時段很符合中高齡者的生理時鐘。圖片來源:作者提供

另外,有些中高齡者的經驗可以提升銷售業績與品質。例如對生鮮食材很了解的中高齡者,具備向消費者解說的知識基礎,不太需要訓練就能上手,顧客較願意相信,甚至在選購食材還能提醒怎麼清洗與料理,並提供搭配食材的建議。同樣地,對於居家整理、清潔很有經驗的中高齡者,也能以家事達人的形象,協助消費者選購適合的用品與家電,帶來良好的消費體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