資訊分享

經常薪資下滑 39年首見

2020/05/13

經濟日報提供

疫情衝擊 三月經常性薪資下滑

新冠肺炎疫情已衝擊到勞工薪資成長。主計總處前(11)日發布3月全體受僱員工每人經常性薪資平均為42,309元,較上月減少0.01%,為1981年以來、39年首見3月經常性薪資較2月減少。

主計總處國勢普查處副處長陳惠欣表示,疫情對就業市場及薪資衝擊,4月會更明顯且劇烈,「影響情況將會是最劇烈的一次」。

陳惠欣分析,3月工作天數較2月多,歷年來3月薪資都會較2月成長,沒想到,今年3月經常性薪資竟較2月減少。

三月總薪資平均為47,750元,月減3.65%

3月全體受僱員工(含本國籍、外國籍之全時員工及部分工時員工)每人經常性薪資平均為42,309元,不僅較上月減少,年增僅1.56%,成長幅度也是近三年同月最低。加計獎金及加班費等非經常性薪資後,3月總薪資平均為47,750元,月減3.65%,年增2.84%。

陳惠欣表示,3月經常性薪資月減幅僅0.01%,減少只有6元,算是「持平」;過去以來,金融海嘯或是SARS,都對經濟有重大衝擊,這次疫情剛好是發生在2、3月,因此才會特別關注3月對2月薪資增減情況。

她也坦言,疫情爆發以來,企業紛紛以減班休息(俗稱無薪假)因應,影響層面擴大,確實會影響薪資走勢。

無薪假、工時縮減、員工退出勞動市場,皆是造成薪資下滑的原因

今年1至3月全體受僱員工經常性薪資平均為42,329元,較上年同期僅增加1.92%,陳惠欣指出,此增幅也是近三年同期最低。疫情是否進一步抑低薪資成長,值得後續觀察。

主計總處指出,今年3月底,全體受僱員工人數為796.1萬人,較2月底減少1.9萬人或0.24%,陳惠欣分析,這也是金融海嘯之後、自2010年同期以來首度呈現月減。若和去年同期相較,今年3月全體受僱員工人數較去年同期增加3.4萬人、或0.42%,陳惠欣指出,此年增率也亦是2010年以來同期最小增幅。至於3月全體受僱員工總工時平均為175.6小時,較上月增加4.2小時,較上年同月增9.1小時,主要是因為3月工作天數較多。

陳惠欣分析,無薪假之實施皆會導致受僱員工薪資及工時之減少。此外,受到疫情衝擊,企業營運狀況不佳,也可能導致部分員工退出勞動市場,包括自願與非自願離職(如解僱)。

資料來源:經濟日報新聞網https://money.udn.com/money/story/5648/4556601